(街区整体)19世纪末,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中东铁路,并且将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工程局驻地,当时的南岗区和道里区被划定为沙俄的附属地,成为俄国人的“国中国”,而傅家甸地区没有被划入沙俄的势力范围,于是,这里成了中国居民的聚居地。 随着大量山东、河北、山西的“闯关东”移民者的到来,傅家甸成了平民阶层生活、娱乐的天地,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商业店铺一应俱全,到20世纪初,这里的商铺达到1000余家,各种类型的传统老店争相云集,傅家甸已经成为商业中心。 20世纪20年代,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民族工商业者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上也比较开放,他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和品位的商住环境,就在道外区置地盖房,效仿道里、南岗的洋人,建造属于自己的小洋楼,在建筑风格上,他们既想用来自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来表达欢乐的气氛和炫耀财富的愿望,同时,又不愿舍弃民族尊严,于是,他们在巴洛克建筑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和手法,创造出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从此,街区逐渐形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建筑临街的侧立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而局部装饰的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石榴、葡萄象征多子,蝙蝠、牡丹、如意、铜钱、卷草等则表达了福、禄、寿、吉祥之意,立面背后的空间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平面布局和功能都是传统民族的,这种“前店后宅”、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市建筑,就被称作“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哈尔滨市十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是哈尔滨近代发展史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国内现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 (南二道街) 这里就是南二道街,这里将举办书画艺术展、传统京评剧活动,传统曲艺大赏等节目。南二道街全长350米,是老道外著名的美食街,街两头分别立着老道外美食街的招牌,名为“金龙盘玉柱,凤凰站高枝”,寓意财源广进、步步高升,街内汇聚了多家百年老字号和老道外特色餐饮名店,是哈尔滨市著名的百年美食一条街。 在这条美食街上,很多店铺门前都挂着幌子,幌子是早些年饭店特有的标志,店家在早上挂上幌子表示开始营业,晚上摘下幌子表示关门、闭店,挂一个幌子的是低档小店,只经营包子、粥等大众小吃,挂两个幌子的是中档餐馆,经营各种炒菜,可以承办宴席,挂四个幌子的是高档饭店,经营各种宴席,客人点什么,饭店就要做什么,挂出四个幌子,既是店家自信的表现,也是对顾客的一种承诺,幌子的数量最多就是四个了。 我们说了一个幌子、两个幌子和四个幌子的含义,大家猜猜为什么没有挂三个幌子的呢,对了,就是因为“三幌”和“撒谎”同意,做生意讲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谁都不希望自家的餐馆被人说成撒谎餐馆。 另外,从幌子的颜色上可以分辨出餐馆的类别,红色的幌子是普通餐馆,蓝色代表回族清真餐馆,黄色的是佛教的素食餐馆。幌子这一特色形式,是饭店业古老的等级划分方式,在我们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德新池)大家仔细看,这栋楼门楣上原有的德新池三个字,在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给凿掉了,只留下依稀能辨的字迹轮廓。 德新池是1914年至1924年间老道外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浴池之一,其经营者叫赵喜林。当年德新池设有男盆、女盆和雅座等服务项目,浴池不仅装修豪华,而且服务周到,客人来到这里洗浴,可以享受免费的搓澡服务,每天早晨开业和晚上闭店时,都要鸣响汽笛造势,声音远播千里,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德新池还是当年“哈尔滨市道外区浴业同业公会”所在地。 这里在活动期间将举办传统京评剧展演,邀请省京评剧院知名演出团体,将经典曲艺节目奉献给广大中老年游客。 (天利东)这里是老字号“天利东”绸缎庄的旧址,大门上边“天利东”三个大字的凸起部分在“文革”时期被砸掉了,字迹已经非常模糊难辨。 天利东绸缎庄是河北人于鲸宇于1925年创办的,当年以经营布匹为主,生意兴隆。1926年,另一位河北人单恩波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先在商行学徒,后于1928年到天利东绸缎庄学徒。在学徒期间,因为他眼睛里有活儿、干活儿利落、腿脚勤快、闲话少这“三勤一少”,深得掌柜于老先生的赏识。于老先生将二女儿嫁给了单恩波,后来又把商铺交给单恩波打理。1932年秋天,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南二道街被大水淹没后,“天利东”破产。 本次活动中书画展与梨苑书画社合作,举办民间艺术家书画鉴宝交流会,为游客雨书法回话爱好者提供良好平台促进艺术交流。 (南三道街)这条街是南三道街,街上的建筑都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哈尔滨本地的民族工商业者建造的,由于每位工商业者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同,所吸取的西方元素也不同,使得街区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各具特色,各有不同,而又整体协调一致,这些建筑,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这条街也是哈尔滨的影视基地,许多影视剧都在这里取过景,像《哈尔滨往事》《零下三十八度》《浴火危城》《东北抗日联军》《悬崖》和《萧红》等剧作,都在这里取过景。 活动期间汇聚了老道外成果展、关东古玩展、市井百态再现、电影人物COSPLAY秀等形式的活动。 (世昌應)这栋建筑正门上方有两个宝瓶,各垂下两条穗子,寓意岁岁平安。两边各装饰着一个竖着的三环方胜,寓意吉祥如意。每个窗户上方均饰有寿字符号,象征了长命百岁。寿字符上方均有一个对称的图案,有象征融合圆满的六芒星,有象征长寿富贵的蝙蝠纹,有象征长寿、无穷尽的盘长,也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多环方胜和圆环方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其对称的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1907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了与俄国人抗衡,在道外设立松黑邮船总署,购买轮船,开办航运,从此,松花江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机械船队,徐世昌因此而成为民族英雄。 这里就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私宅,门楣上写着“世昌應”三个字,“應”字语出【诗经·大雅】:廼(nai)立應门。意思是于是建造了正门。古时以應门指房屋的正门,“世昌應”就是徐世昌私宅的正门,也蕴含了世代昌盛之门的意思。 (天棚大院)这个大院叫天棚大院,早年大院的天井上罩有玻璃天棚,不管是刮风下雨,天井里都格外安静,这在当时的哈尔滨是独一无二的,是非常先进的技术,大院因此而得名,这个大院建于20世纪20年代,原来是钱粮业的“叫行”,“叫行”类似于现在的期货交易市场,来这里进行粮食期货交易的都是拥有大钱庄、大店铺的大买卖人,因此,场面十分热闹。 这个大院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妃子院”,相传当年大院里住着一位国高的女学生,长得端庄秀美,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选秀时,曾经选中了这个女学生,但是最后因为犯了忌讳而落选,什么忌讳呢,因为这个女士姓诸,溥仪的年号是康德,溥仪认为这个姓“猪”的女子会吃掉自己的“糠”,因此而落选,也正是因为这样,让诸女士有了一份平淡而充实的生活,之后诸女士一直生活在这个大院里。 (红砖大院)20世纪初,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创办了『东三省官银号』,其分号遍布东北各大主要城市,这个建筑叫做红砖大院,就是哈尔滨分号的经理李炳勤建造的住宅。由于建筑是红砖外墙,因此被称为“红砖大院”。而『东三省官银号』哈尔滨分号的办公地点位于南四道街,是一座以青砖建造的楼体。 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了东三省,将东三省官银号与各地其他银行合并,改为伪满中央银行。日本人想让李炳勤当银号的挂名经理,而实权当然是由日本人掌握。但李炳勤不愿当亡国奴,愤然辞职回家,他的晚年都是靠“红砖大院”的房租度日的。 (5号院影视基地)这个院落是街区内面积最大的院落,也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精华所在,这里是一个同时具有西方巴洛克式风格和中国四合院风格的院落,站在院落中间,一边是巴洛克式的立面,一边是传统的中国四合院,直观的展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点。 这里将在五一期间举办评书专场、cosplay秀和幸运大转盘。将复原老式茶馆景象,说书人开场,游客围坐四周,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津津有味欣赏精彩评书。cosplay秀更是让游客过足戏瘾,游客凭宣传单可体验一次幸运大转盘,人人有奖。在以后,这里将被打造成老道外影视基地,将庭院做成遍布小商小贩的复古布景,从商人员都会穿上复古的服装,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感到真实的复古风情。以5号院为中心的南三道街,是哈尔滨的影视基地,许多影视剧都在这里取过景。 (仁和永)这栋建筑叫仁和永,是一家绸缎庄,是烟台仁和永绸缎庄的哈尔滨分号,大约在1920年前后,山东烟台人金竹亭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开办了仁和永绸缎庄,主要经营布匹绸缎,兼做西装向外地批发,周边的客商都到这里来批发布料绸缎,生意非常兴隆。 仁和永不仅丝绸的质量一流,而且老板的为人也很仗义,因为不少客商是远道而来,老板就将二楼的部分房间改做临时客房,客商挑选绸缎如果耽搁了时间,可以留下了过夜,老板免费提供食宿,甚至可以多住上一两天到附近逛一下,正因为如此,仁和永的生意越做越大,远近闻名,当时很多有名的富商及家眷都到这里来买布料,而且仁和永是当年“哈尔滨市道外区布业同业公会”的所在地。 (蝙蝠浮雕)这栋建筑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窗户上方的蝙蝠图案,蝙蝠在西方的传说里是吸血鬼,是邪恶的化身,所以在巴洛克式的建筑中绝对不会出现蝙蝠的形象,而“蝠”与“福”同音,在中国,蝙蝠是福气、富贵的象征,只有在中华巴洛克式的建筑中才能看到。在右侧的窗户上方,也设计有蝙蝠造型的图案,而且是抱着一枚铜钱的蝙蝠,铜钱的钱眼代表着眼前,加上蝙蝠的造型,就代表了“福在眼前”的祈福寓意。这些都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的显著特征。 (张包铺)张包铺始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哈尔滨老道外的名小吃之一。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位名为张仁的年轻人从天津来到哈尔滨,在道外区开了这家张包铺。张仁的包子做工细腻,皮薄馅大,远近闻名,很快就成为哈尔滨的著名小吃。转眼间张包铺已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悠久的张包铺常年食客络绎不绝,张包铺的招牌排骨馅包子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在活动期间,这里的铜柱雕塑都由真人现场还原,真人扮演百年前手艺人的状态。一真一假,营造老街市井百态带领游人体验百年老街岁月。 (继革大院)这里原是一家以经营布匹为主的绸缎庄,由山东人陈子乔在1927年开办的,当时的名字叫义丰号,生意非常兴隆。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占了东三省,成立伪满政府,对东北地区实施经济统治政策,哈尔滨的大批商号都是在那个时期破产的,本地的民族商业基本崩溃。义丰号也是在那个时期关门的,陈老板为人正直,宁愿破产也不向日本人低头,于是他关闭了商号,拆下“义丰号”的牌匾,将房产变卖,举家搬回了山东老家。解放后,大院收归国有,政府将大院分给了十几户老百姓居住,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院又有了自己的名字——继革大院。 (义顺成、义顺源商店)这栋建筑建于1922年,是非常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早年,义顺成、义顺源两家商号在此经营,这两家商号的源头同为山西票号,山西票号是晚清至解放前出现的一种介于钱庄和银行之间的金融组织,总号设于北京,分号遍布各省市,所发庄票随处皆可汇兑,使用方便,因其执事者以山西人居多,故称山西票号,这两家商号就是源于山西票号,在清朝末年来哈开办,义顺成延续了票号的功能,专门经营汇兑和货币兑换业务,义顺源则是货栈,批发和贩卖一些杂货,当年这两家商号是生意十分兴隆,远近闻名。 正是因为有票号做后盾,才使得这栋楼体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美轮美奂。建筑的立面是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造型宏伟,而局部的装饰图案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比如那一串串饱满的葡萄,在中国古代象征了多子多福,建筑上方的圆弧下,是一棵莲叶上托着一条鲤鱼,寓意了连年有余,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祈福文化元素,立面内部则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所以,“中华巴洛克”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六合顺)六合顺清真饭店是具有传统特色的风味名店。是山东人李新德在1930年闯关东来到哈尔滨时开办的,取名“六合顺”,意喻今后事事顺利。六合顺的特色美食就是回头,曾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六合顺采用传统老手艺制作回头,每天备料现做现卖。六合顺的回头与清真南煎丸子、熏炒伞袋被誉为“清真三绝”。 (老道外大舞台)在此次活动中,老道外大舞台将全天表演传统民俗节目,比如说往活动中大受欢迎的相声、杂技等,各种表演形式轮番上阵,让来到老道外的游人此行满载而归,归后满怀憧憬,再游兴趣盎然 |